家风万年长
日期:2018-10-26 16:55:20  发布人:admin_jwjcc  浏览量:766

     2017级文学与传媒系 汉语言文学一班 周密


一说到家风,我首先想到的是爷爷。

我的爷爷和其他人的爷爷不同,他用自己的步调追逐新一代的潮流,网游、网购、新兴科技产品一样都不落下,一生到老仍坚持追求精致,买东西更注重高质而非低价。爷爷和其他爷爷其实也相同,毕竟都在背景一致的年代共同经历了许多份相同的沧桑。他做事慢慢悠悠绝不疏忽,性子随和却不随便,好几口酒但绝不贪杯……

这些行为在我看来都可爱至极。

看他“慢条斯理”忙活年货的时候,平日做事颇有点性急的我也会跟着慢下来,放下潜意识里的快节奏,于柴米油盐中发现生活的真谛。每年年夜饭必有爷爷自制的蛋卷,这可不是我们平时吃的奶油蛋糕,而是由一层薄薄的蛋皮裹着鲜肉制成。可别小看这薄薄的蛋皮,它可够我学的了。每逢爷爷做蛋卷,我总默默地站在一旁观摩,看爷爷有条不紊地 “刷”、“倒”、“摊”、“吹”、“掀”……一系列工序循环往复后,一沓大小统一,厚薄均匀地蛋皮整整齐齐地码在案板上。此时的我总是跃跃欲试,从爷爷手里接过汤勺,还算有模有样地重复起爷爷的步骤,可烫出来的蛋皮不是太大了就是太厚了,而一旁的爷爷总会温和地笑着说:“孩子,你慢慢来,一步一步走,别急。”这简简单单的话语,在我每次回想起爷爷背影时总会在我耳边响起。

与他举酒言欢共同追溯属于他的年代时,我看到了

一代人艰苦奋斗时的积极乐观与坚韧不拔。而当爷爷谈起他漫长人生中的一些小插曲时,我看到了他的豁达与坦然。爷爷中年时,经历过一次小车祸。他当时骑着单车上坡,后面一辆摩托车不小心撞倒了爷爷,年轻的司机惊得说不出话,呆呆地站在一旁不知所措,没想到爷爷自己利索地站了起来,拍了拍手上、衣服上尘土,拍拍司机肩膀,说道:“小伙子,以后可得长点心啊。”说罢,扬长而去。爷爷是个不喜欢麻烦别人的人,更是个不爱凑热闹的人,很多时候,很多事情,他大抵付之一笑。那次车祸,如果按照以往普遍的剧情发展,许多人或许会选择责备司机甚至纠缠不清,而爷爷选择了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让人记忆犹新。是呀,在不确切的生活面前,面对大多数突发事件时,我们所需要做的,便是保持冷静;而对待许多“莽撞”与“无心的伤害”时,我所能做的,便是像爷爷那般豁达与坦然。

我始终觉得,用那些小小的不经意的行为来诠释家风要比高谈阔论实在得多。无论学识高下,老一辈的人在历经这人间百般磨砺之后,总会用他们独特的方式教给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。很多时候,他们将其化为一句简单却不平庸的口头禅,十年如一地挂在嘴边。更多的时候,他们将其内化成一种本能,用特殊却不经意的行为引导着后代。

而实质上,这就是一种人格的影响。当下,我们所追求,所认同的家风不正是一个又一个大写的人格吗?而恰恰是这些人格的力量给后代以无限的张力,一代一代蔓延开来,化为一股风,吹到每个人耳畔,又吹进每个人心里。

家风一词,最早见于西晋文学家潘岳的作品《家风诗》中,全诗并未造就名言警句式的家风“公式”,也未具体描述自家家世,而是通过歌颂祖德、通过赞美一言一行的方式来勉励自我。由此可见,我们对于家风传承的第一步就是对父辈言行的认同。也恰恰是这种认同感才得以为我们建立对家风的自信感。一旦拥有了这种自信,我们才更能明白这份传承的可贵。

    国家,国家,有家才有国。万千家风同传,终成国风。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。说到底,呼吁家风传承实质上是对悠悠华夏几千年来优良国风的回归。而这些千年传承,不仅被前人写进了史册中,更凝成一种血脉,流动在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。找寻家风的背后是一种对潜意识的唤醒。而大多数人,却习惯将这种潜意识具象化,反过头再重新去学习身体里本能的东西,殊不知,这一切的一切其实早已落实到我们的一言一行中。

爷爷的言行举止早已幻化成一种顺其自然的本能在我身上体现。在步履不停的追寻中,我偶尔放慢步伐,认真体会生活。在成功唾手可得时,我看到爷爷不骄不躁的背影……我想,这或许就是我对于家风最好的传承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核发:0 点击数:766 收藏本页
分享到
相关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