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谈好家风,大扬正能量
日期:2017-11-09 00:00:00  发布人:admin  浏览量:544

 16级汉语言国际教育班  周琳姗

家风是家族子孙代代恪守家训、家规而长期形成的具有鲜明家族特征的家庭文化,是一个家族的精神图腾,是每个家庭成员“三观”的基石。如今,家族观念相对淡薄,但每个家庭的家风依然存在,且将长久存在。

我家的家风并不怎么独特,但有几个方面在亲人的教诲下直接影响到我性格的形成,精神的健全和人生的成长。

中华民族一直秉承着“百善孝为先”的观念,我家也是很讲孝道的。记得小时候,爷爷总喜欢和我讲“卧冰求鲤”、“扼虎救父”之类的故事,每讲完一个故事总要对我强调一句话:“以后你也要像他们一样对你爹娘啊。”那时的我听完总是“咯咯”一笑,觉得那些故事令人匪夷所思,有点不近人情。后来爷爷去世,我因正值小升初的考试,没能见到爷爷最后一面。我赶回家时,迎接我的是昏黄的灯光下的一副黑黑的棺材。母亲示意我跪在地板上,要我磕头,我照做。母亲给我一个锤子,告诉我上前去捶打棺材上的钉子。“梆——梆——梆——”,这三声响让我突然明白了以前爷爷跟我说过很多次的那句话的含义。现在的我,早已将这句话植入骨髓。每次从学校回到家,我会去帮外婆挑几担水,洗几件衣服,陪她聊聊天;母亲生病的时候,我会带她去打针,帮她拿药送热水……

“唯坚韧者始能遂其志。”富兰克林如是说。人生在世,要想有所成就,必须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吃苦的精神。生长在农村,受环境和家庭的影响,我在劳动当中得到了意志和品性的锻炼。 2012年的秋季,家里“双抢”任务繁重,母亲生病,我成了父亲的帮手。那一天傍晚,我将晒在田里的稻谷收好,正欲回家,父亲对我说:“你再到伯父家去借辆板车,到鲤鱼洞去拉谷子。”我立马前去。当借到车时,天已经全黑了,路两旁阴森森的,我有些害怕,不敢孤身一人去鲤鱼洞。但迫于父亲的威严,我还是战战兢兢地来到了鲤鱼洞。我到达时看到父亲已在路边等着,“一袋九十斤,你拉四袋吧。”父亲对我说。话音刚落,四袋散发着清香的谷物就已装在车上了。我奋力拉起沉重的板车,没走多远就想停下来休息一会。但我刚停下,身后就传来父亲疲惫而严厉的呵斥:“干什么呢?还不走?偷懒是吧?不干完活不许吃饭!”泪水一下就从我眼眶里流了下来,我咬咬牙,继续走。终于到家了,放下担子,父亲对我说:“小孩子家别总想着偷懒,多吃点苦,流点汗,饭才吃得香,水才喝得甜。”饭吃得香我是有体会的,至于水喝起来有甜味,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真有这感觉,反正我是没有过,不过在心里,为父亲这句略带幽默的话,我“原谅”了他在路上拉车时对我的“无情”。

左丘明曾言:“俭,德之共也;侈,恶之大也。”我在勤俭节约方面,受影响最多的是外婆的言传身教。外婆在未出嫁前,是家中长女,七姊弟,家中贫困,从那时起,她就养成了节俭的习惯。有剩饭剩菜,只要是没馊的,她都不会倒掉,热一热就将就着吃;衣服破了,只要是还能穿的,缝缝补补就继续穿……。外婆一生勤俭持家,不仅自己身体力行,也要求我们晚辈如此。记得小时候,有一次,我的棉鞋脚尖处破了个小洞,我不愿意穿,直嚷着要买新的,外婆闻言道:“你个败家娃啊,多好的鞋不愿意穿,要是在我小时候啊,想穿都没有这么好的鞋穿。破个洞算什么,补一补还可以穿呀,给你爹妈省几个钱啊……”外婆的“政治课”是最有“魔力”的,而且主题往往是勤俭节约。家要勤俭才能持好,国要富强又何尝离得开节俭?前人对此早有评说:历览前贤国与家,成由勤俭破由奢。

优良的家风伴随我成长至今,让我的人格日臻完善。作为青年学子,我们有责任将优良家风承继过来,并传扬下去!

核发:0 点击数:544 收藏本页
分享到
相关链接